荨麻疹(俗称“风疹块”)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,表现为皮肤出现隆起性红色或苍白色风团,伴随瘙痒,可能突然发作,也可能反复出现。根据发生及消退迅速的风团,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,本病不难诊断
一、主要症状
1 .皮肤表现:
突发性红色或苍白色风团(隆起皮面的肿块),大小不一,可融合成大片。
风团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,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,但可能反复发作。消退后不留痕迹。
2. 多数患者有明显瘙痒,少数有灼热或刺痛感。
3. 严重情况: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心悸、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,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和腹泻等,累及喉头、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。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、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。需要立即马上就医!
二、常见类型
1. 急性荨麻疹:
病程<6周,多由过敏性食物、药物、感染引发。
2. 慢性荨麻疹:
病程≥6周,每周发作≥2次,病因复杂,可能与自身免疫、慢性感染等有关。
3. 特殊类型:
人工荨麻疹(皮肤划痕症):搔抓或划擦后出现条状风团。
寒冷性荨麻疹:接触冷空气、冷水或者冷物后诱发。
胆碱能性荨麻疹:多见于年轻人,运动、出汗或情绪激动时,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后,躯体深部温度上升,促使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,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,出现小风团。
三、常见诱因
1. 过敏反应:
- 食物(如海鲜、坚果、鸡蛋、牛奶等)。
- 药物(如青霉素、阿司匹林等)。
- 花粉、尘螨、动物皮屑等吸入性过敏原。
2. 感染:病毒、细菌或寄生虫感染。
3. 物理因素:冷热刺激、摩擦、压力、日光等。
4. 其他:精神压力、内分泌失调、自身免疫疾病等。
四、如何治疗?
1. 关键原则:
避免诱因:明确过敏原后尽量远离。
抗组胺药物:一线治疗药物(如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),需遵医嘱。
严重发作时: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(如喉头水肿)。
2. 慢性荨麻疹:
长期规律用药,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,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,可尝试增加剂量或更改组胺药物种类,也可两种抗组胺连用或交替使用。如果常规抗过敏治疗,疗效不满意可以增加自血免疫疗法,配合中医中药治疗。疗效不好,需结合病因排查(如甲状腺功能检查、幽门螺杆菌检测等),如检查有问题,要针对病因治疗。如果还是控制不住病情,可以生物制剂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。控制症状后,宜继续用药维持,并逐渐减量直到停药。
五、常见误区
误区1:荨麻疹会传染。
真相:荨麻疹的本质是过敏反应,不会通过任何途径传染。部分人因荨麻疹患者皮肤出现风团、红斑等皮损,误认为其具有传染性,甚至存在社交歧视。但麻疹、风疹等病毒性皮疹具有传染性,需与荨麻疹鉴别,若患者伴随发热、呼吸道症状,建议就医排查感染性疾病。
误区2:忌口所有“发物”。
真相:荨麻疹患者无需盲目忌口所有“发物”,建议通过记录饮食日记、结合过敏原检测制定个体化方案,避免因过度忌口导致营养失衡,影响免疫;另外过度饮食限制可能引发焦虑,间接加重病情。
误区3:慢性荨麻疹无法治愈。
真相:约2/3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,剩余患者需长期管理控制症状。六、预防建议1.躲开过敏源查清楚过敏的东西(如海鲜、花粉、尘螨),用检测或饮食日记找原因,针对性避开。外出戴口罩防花粉,家里勤打扫、少养宠物。2.吃对不忌口别乱戒所有“发物”,只戒明确过敏的食物(比如虾蟹)。多吃清淡蔬菜、维生素多的食物。3.生活好习惯别熬夜、多运动,戒烟酒和刺激性食物(如咖啡、辣椒)。穿纯棉衣服,洗澡别用烫水,少用香皂。4.环境要清爽床单被套常洗晒,用防螨材质的。房间多通风,潮湿天用除湿器。5.心态别焦虑压力大容易复发,听音乐、做深呼吸放松。6.用药要小心青霉素、止痛药等易过敏药物慎用,别乱涂激素药膏。痒得厉害先冷敷,别乱抓,严重时赶紧去医院。荨麻疹虽然常见,但病因复杂,若反复发作或症状严重,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,进行系统治疗和病因筛查。
上一篇:令人尴尬的“红脸蛋”—玫瑰痤疮 | 下一篇:面部微针 |
24小时健康咨询热线
0746-8414188
医院地址
冷水滩区珍珠路555号(珍珠路与珊瑚路交汇十字路口处)
公交搭乘
市区乘坐坐2路,6路,14路,20路,302/BRT,210路,211路公交可到达本院。
微信扫一扫
获取更多皮肤健康知识